习同科技工作者交往交流的故事
来源:网络 时间:2025-06-24

  2020年4月,习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写道■★◆★◆:“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在当地大黄鱼育苗技术专家刘家富递交的《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如今,大黄鱼成为我国养殖规模较大的海水鱼品种★◆;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习的话掷地有声★★。

  主政浙江时◆★★,为科技工作者解决了不少实际生活问题,在待遇上也给予适当倾斜■★◆★★◆,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后勤部长”……

  受到习亲切接见,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年来,探月工程从零起步,我们向先行者学习,但绝不是亦步亦趋效仿,而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2017年11月,习同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合影,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院士站在代表们中间,微笑着将他请到自己身边就座,“来■★◆!挤挤就行了”★◆■★◆★;

  习强调:“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勇于创造引领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

  知用贤,求其贤,尽其才◆★。从为一地发展引人才★■,到为民族复兴聚良士,习始终重视为科技工作者改善创新生态,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

  到高新技术企业考察,同科技工作者亲切交流,强调“科技强国,离不开一个个科技尖兵、科技方阵”◆◆■■■;了解南繁育种进展,对育种人说◆★★“担子很重★★◆,成功啊”;同高校师生亲切交谈◆■★★■■,提出◆★◆★■■“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动情地说:“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

  2021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91岁的最高奖获得者顾诵芬院士因行动不便,坐着轮椅上台,习弯下腰■★■,郑重地把奖章佩戴在他的胸前,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到主席台就座◆■■★。大会后◆■★,习走向顾诵芬院士,同他再次握手,亲切交流。

  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前一天◆◆★◆,随着一道火光划破黑夜■■★★■◆,天问二号探测器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的征程。

  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习始终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礼敬和关爱科学家,向全社会传递出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鲜明导向。

  在习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下◆★★■★,一项项改革方案、一条条务实举措有效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正在形成。

  从“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到■◆◆“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从“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到■★◆◆◆“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如何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藩篱,习一语中的。

  在河北正定工作时■■■◆,习就意识到科技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不足制约了当地发展,他亲自起草■★■★◆■“人才九条”招贤纳士★★■★★■,从利益分配到生活待遇,一项项破冰之举为当地发展破局开路;

  不仅如此,习的脚步还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同科技工作者们面对面,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为他们加油鼓劲。

  就在不到一年前■◆◆,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你们作出的突出贡献,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习第一时间发来贺电★★★◆★■,令许多参研参试人员红了眼眶。

  一句句流露真情的惦念、一声声蕴含深意的鼓劲,凝结着习最深挚的关心、最殷切的期待,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月30日★★■★■◆,我国迎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一起重温习同科技工作者亲切互动的动人瞬间◆◆,感悟人民领袖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情厚爱、对勇攀科技高峰的殷殷期许。

  2024年11月,正在湖北考察的习来到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面对济济一堂的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家,习语重心长★■■■■★:

  手相握,心相连★◆◆★。在习心中,这些国之脊梁有着特别的分量:“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2021年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颁奖。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科技高峰和产业高峰都要靠我们自己去攀登。我看好你们■■◆◆,看好中国的创新人才,也看好我们的创新体制◆■。要增强自信、志存高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024年9月23日,习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科学家大胆探索,更多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实施科研人员减负行动,表格多、报销繁等问题进一步破解;“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逐步建立起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习始终关注着科技创新,始终牵挂着科技人才。

  肩负时代重任,勇攀科技高峰◆■◆!在习关怀激励下,广大科技工作者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砥砺前行,书写创新争先的时代篇章。(记者温竞华)

  ★■★“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宇树机器人惊艳“亮相”■■、DeepSeek引领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潮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交出一张张亮眼的答卷,推动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第11位,从全球科技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

  面对院士学者,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同青年创新人才交流,勉励他们◆■“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绚丽的青春光彩”……

  之后,习在接见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强调,探月工程成果■★■“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这些年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